客服热线:0755-25988288
 
 
  网站首页 关于格衡 服务领域 资源共享 新闻动态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 
 
   
公司新闻
行业新闻
格衡影像
最新政策
 
 
  首页 -> 新闻中心 -> 行业新闻
 
深圳向东再造新城 起步区主要包括4个片区

来源:深圳新闻网
“深圳向东,再造一座新城!”步入2015年,深汕特别合作区喊出了响亮的追梦口号。
深圳盐田港向东80公里就是深汕特别合作区。合作区成立于2011年5月,位于汕尾市海丰县,与惠州市惠东县接壤,驱车至深圳市中心区仅1个半小时车程。成立深汕特别合作区是省委省政府探索区域合作共赢、提升珠三角带动粤东西北发展的“广东实验”。
2014年,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全面启动,开始迈进发展快车道,但因经济社会基础薄弱,目前仍处于“打基础”的起步期。在此大背景下,深汕特别合作区“再造一座新城”的底气何在?“新城”的“新”体现在哪?“造城”路线图如何绘就?最终又靠什么把理想写在大地上……近日,带着这些问题,深圳商报总编辑姜东南前往深汕特别合作区,专访汕尾市委常委、副市长、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总指挥、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何学文,为上述一串“?”寻找答案。
深汕特别合作区=扶贫项目?深汕特别合作区=一般产业转移园、产业园区、开发区?读懂深汕特别合作区,先从消除对合作区的“误读”开始
姜东南:我们发现,许多人对深汕特别合作区并不了解,以为它就是深圳对口帮扶汕尾的一个扶贫项目。对于外界这种先入为主的看法,你们怎么去稀释和扭转?
何学文:我2013年12月23日从深圳到汕尾任职,至今已经超过一年时间。不瞒你说,在这一年多时间里,无论是招商推介还是接待考察企业,我有相当一部分精力是花在消除外界对合作区的“误读”上。许多人以为深汕特别合作区是深圳帮扶汕尾的扶贫项目,仅仅是一般的产业转移园、产业园或开发区,把深圳不要的或者放不下的低端产业往这里转移和摆放。
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,享有地级市一级管理权限,换句话说,它相当于一个副地级市。深汕特别合作区并非扶贫项目,深圳汕尾两市的合作不是“施”与“受”的关系,它是区域合作互利共赢的“广东试验场”。根据去年11月省政府通过的《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总体规划》,合作区的发展定位是建设“四区一城”,即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、深圳产业拓展支撑区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协作区、粤东振兴发展先行区和现代产业新城。
总体规划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的纲领,它的精髓是“产业+新城”,扭转外界对合作区的“误读”,最终还得靠规划和行动说话。
站在“巨人”肩膀上建设的深汕特别合作区,其内核是“深圳”,是以深圳先进理念、标准建造的“产业高地、生命绿洲、未来之城”
姜东南:有一种观点认为,深汕特别合作区是站在深圳这个经济“巨人”的肩膀上谋划发展,你认同这种看法吗?
何学文:这个看法有道理。深汕特别合作区实行管委会负责制,管委会主任由深圳干部担任,党工委书记由汕尾派驻。现在的分工是深圳主导经济管理和建设事务,汕尾负责征地拆迁和社会事务。我是去年4月23日起兼任合作区管委会主任的。这是一种全新的体制机制,实质上就是把深圳汕尾的比较优势进行叠加,发展经济深圳是“巨人”,资源丰富和熟悉社情汕尾是强项。省委省政府的这种制度设计,就是让深汕两市彼此心无旁骛共谋发展。
深汕特别合作区成立初期主要是一个“双转移”的平台,经过3年多的磨合探索,我们认为这个发展定位低了,与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不匹配。一般的产业转移由汕尾县级产业园区承接即可,合作区的规划建设应该“高大上”。
姜东南:合作区的规划建设强调“高大上”,其经济事务又由深圳主导,这是否意味着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“深圳质量”和“深圳标准”已经渗入到了合作区的骨髓当中?
何学文:是的。合作区经济建设由深圳主导,它的内核是“深圳”。总体规划确定了合作区“四区一城”的发展定位,我们落实就是强调12个字,即建设“产业高地、生命绿洲、未来之城”。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,合作区是以深圳先进的理念和标准建设的未来之城,其城市发展理念、规划建设标准包括新技术的运用等,都要努力赶超深圳现在的标准,要建设一座属于未来的城市。
合作区坚持产业优先发展策略,立足于为深圳乃至珠三角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做配套。未来深圳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技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健康服务、国际物流、海洋产业、航空航天等产业,我们要与深圳同步配套,共同做强做大主导产业。产业发展模式可以是“总部+基地”、“研发+生产”,那些人家不要的想要转移出去的低端产业,合作区也不会接纳。
汕尾历史上曾叫“汕美”,是中国传统四大渔场之一,有两样东西在全国遥遥领先,一是空气质量,二是海鲜品种和质量,这两件“宝贝”绝对不能破坏。从鲘门到小漠,有30公里长的滨海岸线和16公里的优质沙滩,这沿线四五十平方公里是不搞制造业的,未来这里将有众多五星级酒店、几十种健康养生业态,就像海南的亚龙湾、海棠湾等地方那么美。“滨海旅游+健康养生”,我们要把这里建成人人向往的生命绿洲。若干年后,这里将是一座拥有上百万人口,产业先进充满活力的美丽滨海新城。
在新时期的科学发展进程中,后发地区的“后发”正在日益转化成为一种强大的优势,这也是深汕特别合作区“再造一座新城”的底气所在
姜东南:众所周知,汕尾是粤东后发地区,在这个地方划一个“圈”造一座现代产业新城并不容易,深汕特别合作区“造城”的底气何在?
何学文:这个问题,许多专家学者都问过我。
合作区面积468平方公里,可建设用地达145平方公里。这里北靠莲花山脉,南临红海湾,拥有42.5公里的海岸线和天然良港,同时又是潮汕文化、福佬文化、客家文化、广府文化交汇之地。土地广阔、天然良港、优质沙滩、湿地温泉、特色生态林,这些资源禀赋可遇不可求。
合作区位于深莞惠与潮汕揭经济圈的交汇处,是珠三角带动粤东发展的重要门户。深汕高速、潮莞高速、东部沿海高速、324国道横穿合作区,厦深铁路设有鲘门站,规划中的广汕城际铁路等,都将为合作区提供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。
此外,合作区在财税、金融、土地管理、社会事业与管理服务、人才引进等方面,享受省重点产业转移园、经济特区和老区等优惠政策,集万千“宠爱”于一身。
珠三角地区已经找不到像深汕特别合作区面积这么大、资源这么丰富、区位和政策优势这么明显的地方。珠三角发展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地方承接,但是珠三角已经缺乏土地了,作为珠三角通向粤东的桥头堡,合作区正好充当了承接地的角色。
更重要的是,我省正在实施振兴粤东西北发展战略,以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。省委省政府对深汕特别合作区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,目的就是通过打造一个粤东经济发展增长极,探求先进地区与后发地区合作共赢的“密码”,这是合作区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。深圳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完善的产业体系,汕尾快速的发展势头和丰富的资源禀赋,是合作区联动发展的内在动力。
可以说,在新的发展时期,后发地区的“后发”正日益转化成强大的优势。这正是我们“再造一座新城”的底气所在。
合作区是一张白纸,走传统老路完不成使命,唯有超常规发展,以项目落地倒逼工作,先把产业集聚成规模,让大家树立信心
姜东南:合作区总体规划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山海城,但是合作区底子那么薄,靠什么造起一座新城?
何学文:有朋友曾经跟我说过,合作区“理想很丰满、现实很骨感”。这里人均GDP仅为广东省的一半,低于全国平均水平,处于工业化、城市化初期,要素供给严重不足,基础设施相对落后,社会事业欠账较多,投资软环境有待改善,面临经济发展、社会建设追赶与跨越双重压力。
在这块土地上建起一座现代新城,需要钱、需要地、需要人、需要项目、需要技术等各种发展要素。如果走传统老路,无非是靠行政手段,财政给钱,这样很保险,但这样走下去合作区无法完成历史使命,因为政府给钱、给人、给项目、给技术等都是有限的。
“再造一座新城”,必须超常规发展,创新体制机制,不搞面面俱到,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,以项目落地倒逼工作,先把产业集聚成规模,让大家树立信心。
姜东南:我们注意到,合作区在项目建设上强调招商“选”资,有别于通常说的招商“引”资,这一字之差是否有特别的含义?
何学文:没错。“选”资和“引”资,虽一字之差,但代表的是我们对质量的坚持。合作区是一张白纸,我们想在上面画出最美的画卷,所以,不是什么项目我们都欢迎进来,我们强调产业的层次、质量和效率,立足于为深圳乃至珠三角未来的主导产业做配套。
2014年,合作区通过定向招商、精准招商和全产业链招商,引进了盐田港、华润、台塑、清华同方等龙头企业,带来了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,将形成一批附加值较高的跨区域新型产业园。与合作区签订了投资协议的73家企业中,有5家是世界500强企业。开工建设项目达到37个,总投资额超过250亿元。华润电厂、腾讯数据中心、晟火科技、田园沐歌、瑞和、大百汇、中瑞、华瑞等一批产业项目即将建成投产。
你们现在看到的合作区即将是一个大工地。2015年,我们将新动工50个以上项目,包括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在内的10个以上项目将实现竣工投产。目前已经签约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中,投资规模最大的小漠组团国际物流港开发建设项目,投资额为264亿元,由深圳市特建发集团和盐田港集团共同投资建设;由广东省粤电集团投建的粤电集团LNG接收站项目投资约160亿元,计划建设1个10万吨级LNG码头以及LNG存储等设施,达产后年产值将达100亿元。在建和签约项目中很多都是涉足海洋产业、健康休闲、航空航天、游艇邮轮等项目,既充分利用汕尾的滨海资源,又与深圳重点支持培育的“未来产业”高度配套衔接。
合作区建设好了,就是一个港、产、城相融合的美丽新城,一旦搞砸,将是广东最大的烂尾工程,趁热打铁、乘势而上是合作区的唯一选择
姜东南:规划写在大地上需要长时间的打磨,近几年把产业和人气集聚成规模对树立大家的信心相当关键,合作区对此是否有相应的“行动指南”?
何学文:合作区基础薄弱,如果形不成一定规模,企业就看不到政府的决心,大家就一定会观望。产业发展有一定规律,要集聚到一定规模才有自我发展的能力。就着2014年强势起步发展的势头,合作区要在近几年采取超常规的方法强力推进各方面的建设。目前,我们正在制定一个3年行动计划(2015-2017年),准备在春节前后上报省委省政府。初定3年建设目标为:新增动工产业项目180~200个,投产项目90~100个,建设若干产业基地、大学和研发孵化平台,鹅埠、赤石、小漠、鲘门组团全面启动开发,完成小漠国际物流港一期建设,完成起步期和主要路网建设,基本建成30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,社会建设和管理实现全面进步。
合作区建设好了,就是一个港口、城市、产业相融合的美丽新城,一旦搞砸,将是广东省最大的烂尾工程。合作区绝不能辜负省委省政府和深圳汕尾两市的期望,必须趁热打铁、乘势而上,强力推进,重点突破,加快“港、产、城”建设步伐是我们的唯一选择。
合作区在“一带一路”战略中的担当:努力建成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的战略节点,与兄弟城市一起把广东和福建连成一条粤闽经济走廊
姜东南:国家正在实施“一带一路”战略,合作区地处沿海,在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建设上可以有哪些作为?
何学文:“海上丝绸之路”在历史上主要就是依托广东和福建搞起来的。我们发现,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从上海往南到厦门,经济比较活跃,每隔100多公里就有一个象样的城市,但从厦门到汕头直至珠三角却“断掉”了。珠三角是国家经济的重要增长极,但汕头到深圳相距的五六百公里,经济并不活跃。合作区如果建成一个经济重镇,就能把厦门到珠三角这一段连起来,粤闽经济连成一片,打造成粤闽经济走廊。从这个角度上看,合作区有条件成为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的一个节点城市,具有重要战略意义。有人认为合作区只有468平方公里,不一定要建港口、建机场,但我们为什么还是坚持要建呢,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想成为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的战略节点。
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是一项特别有意义、但又特别难搞、必须要用特别方式去做的事业,最终必定是一个特别美好的地方
姜东南:许多人都想知道,深汕特别合作区到底“特别”在哪些方面?
何学文:确实有不少人对合作区的“特别”内涵进行了不同的解读,我觉得合作区的“特别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:
一是特别有意义的事业。合作区并非一般开发区的概念,其承载着省委省政府加快粤东西北发展的使命,承担着探索深汕区域合作发展的重任,也将为推动粤闽经济合作发展、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产业探路。
二是特别难搞的事情。合作区面积那么大,人口还不到8万,经济社会基础薄弱。合作区有3个“婆婆”,包括省委省政府、深圳市委市政府、汕尾市委市政府,要建立一个好的体制机制客观上有难度,动力不足也是个问题,走老路靠传统的行政手段没法“玩”下去。在人的问题上,管理团队分别来自深圳和汕尾,双方在磨合过程中曾经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,合作区成立初期曾面临“不合作”的问题。
三是必须靠特别方式。项目、土地、资金等发展要素走常规道路难以解决,就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,用创新的办法去解决问题。一切资源和力量要靠你自己去整合,靠平台也好,靠活动也好,最终就是要把发展要素整合到合作区这个地方来。
四是特别美好的地方。当我们的规划写在大地上时,合作区就是“产业高地、生命绿洲、未来之城”。
姜东南:合作区面积468平方公里人口不到8万人,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建一座新城,合作区靠什么来凝聚力量?
何学文:和深圳比起来,合作区这个地方就像“荒山野岭”,在这样一个地方,你让大家去拼去干,靠什么?还是要靠理想主义的感召,靠艰苦奋斗的精神,靠乐于奉献的情怀。不要以为这些都是老套的东西,我们必须把它当作宝贝。我跟大家说,要把理想写在大地上。你说让大家去建一个工业区,大家有兴趣干吗?不一定有。但如果让大家建一座城市,大家的心气肯定不一样,就像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初期,到处激情燃烧。



 
 
公司介绍 | 公司资质 | 课题研究 | 格衡研究 | 行业制度 | 企业文化 | 员工风采 | 联系我们
备案号:粤ICP备11033893号-1
© 2017深圳市格衡土地房地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GEHENG.COM 版权所有